文/圖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通訊員 陳以琴
  早上8點,今年87歲高齡的惠州老人楊暢就出門了。他拿著掃把,提著半桶水,來到離家不遠的廖仲愷先生紀念園。掃視一下熟悉的碑園,放下手中的東西,然後拿起掃把,開始認真地清掃紀念碑周邊散落的垃圾,接著再用布蘸水,細細擦拭碑上的灰塵。
  這樣的生活節奏,楊暢老人已經重覆了64年。從23歲他決定守護廖仲愷紀念園開始,至今已白髮蒼蒼、步履蹣跚,從沒動搖過。“只要我還能走動,我都會天天來。”
  “做這一切,是因為對偉人的景仰。”楊暢的小兒子楊玉青11日告訴記者,父親為廖仲愷守墓堅持了一輩子,他的子孫也一定會堅持下去。
  楊暢老人就住在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,他的家距離廖仲愷紀念園很近。“廖仲愷是民主革命先驅,是幸福村的驕傲,我有義務和責任守護好他的紀念碑。”這是楊暢老人常常給兒女、孫輩說的一句話。
  1925年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分子刺殺。為表彰他在國民革命和輔佐孫中山立下的豐功偉績,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將其遷葬南京中山陵側。同年,為讓廖仲愷魂歸故里,國民政府在他故鄉惠州陳江幸福村建造衣冠冢,豎起了紀念碑。
  由於廖家後人不住在村裡,紀念碑建好後無人管理,至1949年已雜草叢生。1950年,楊暢主動承擔起守護廖仲愷紀念碑的義務。而做這件事,他從未拿過一分錢。“這是在憑良心、憑責任心做事情。”楊玉青說。
  如今87歲的楊暢老人聽力大不如前,雖戴著助聽器,時常還需通過手勢和紙筆與家人交流。不過他身體還算硬朗。“他無論颳風下雨都不例外,偶爾生病行動不便時,也會叮囑我們去打掃。”楊暢的兒媳說。
  楊暢老人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現在也是村幹部,小兒子楊玉青在街道工作。而孫輩中幾個孩子正在讀書。“我8歲時就被父親帶著去打掃紀念碑。”楊玉青說,如今他雖然少去碑園,但下大雨疏通碑園周邊的排水溝、修剪紀念碑前的柏樹、爬高打掃碑頂塵埃等粗重活都是他和妻子去乾。
  也許是從小受到家庭熏陶,楊暢老人的孫子孫女也對廖仲愷紀念園有著特殊的感情。目前在仲愷中學讀書的孫子楊卓基每次放假回到家,早上都攙扶著爺爺一起去碑園。
  夏楊、陳以琴  (原標題:一生堅守一件事:守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khatxsboe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